郑州市医保系统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系统思维、坚持法治思想、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金安全,锐意进取、精准施策,不断强化“领”的担当,瞄准“创”的方向,培养“闯”的勇气,努力打造融温情、创新、法治、智慧、产业一体的郑州特色医保事业。
一、深化改革创新,补齐制度短板,健全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探索建立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增加医疗保障普惠性;全面做实市级统筹,实现基本政策、待遇标准、基金管理、经办管理、定点管理、信息系统“六统一”,增强基金互助共济作用,提高基金整体抗风险能力;推行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复合型付费方式,落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付费和按病种收付费等,不断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有序竞争和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形成以郑州市为主的市际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联盟,在保障群众获得实惠的同时,降低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成本,增强竞争活力。
二、强化精细管理,抓实监督监管,确保基金可持续发展。在制度机制上,紧跟国家和省局进程,起草《郑州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办法(试行)》,详细明确监管主体、各方责任、监管要求和处理办法,确保我市监管制度早出台、早受益;建立健全医保基金监管、督导考核、行政检查和定点医药机构准入退出机制等;持续开展“飞行检查”、“交叉互查”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形成打击欺诈骗保高压态势。在技术手段上,积极引入AI大数据分析、区块链、“互联网+监管”、生物识别等新技术手段,探索建立医疗行为监控预警、医疗服务评价管理等系统,实现医保基金可视化监控。在力量整合上,探索建立专门的基金稽核执法队伍,采取抽调专人、第三方购买等方式,切实为人民群众管好“看病钱”“救命钱”。
三、探索共商机制,促进“三医联动”,扎实推动健康郑州建设。适应“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支持“互联网+”在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全市内流动、促进医疗服务降本增效和公平可及、改善患者就医体验、重构医疗市场竞争关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适当提高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报销比例,调整不同层级医院报销起付线,用政策措施引导群众到基层就诊,促进分级诊疗制度有效落实;探索医保、医疗、医药“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共商联动措施,合力解决矛盾困难,真正让“三医”联而能动、动则见效。
四、实施创新驱动,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推开“医疗付费一件事”改革,坚持窗口服务和线上服务双线发展,满足不同人群医保服务需求;发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优势,开创“不见面办理”经办服务模式,建成高效便捷的“网上医保大厅”。在实体医保大厅倡导“微笑服务”,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引导和“一对一”帮办代办服务,助力老年人、特殊群体跨越智能化服务“数字鸿沟”;实行服务窗口星级评定,通过悬挂留言簿,公布网络意见箱等方式,第一时间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及时答疑、反馈、跟踪、整改,防止群众误解积压,有效化解信访难题;联合“两定医药机构”,对孤寡老弱等困难户,探索开展送药上门、送医到家、定期回访服务,针对个性化需求实施精准帮扶、精准救助、精准服务。
五、加大宣传投入,推动政策普及,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强与河南电台、郑州日报、东方今报、大河报等官方媒体合作,创办《郑州“医”家人》期刊,定期向医保专家、医疗机构、医药企业等约稿,合力打造具有郑州特色、业界权威的“医保之声”;与河南日报联动,精细谋划“2021郑州医保系列报道”;拍摄制作宣传短片,将各级指示、医保政策、惠民措施、经办流程、基金稽核成果等,借助今日头条、抖音、快手、腾讯微视等网络媒体发布,助力政策宣传、参保扩面,引导群众科学合理就医,明明白白看病,实实在在受益,并形成全民参与打击欺诈骗保的正向舆论场。
六、锻造数字思维,强化科技赋能,努力提升信息化水平。着眼构建国家级医保示范点、示范区,广泛借力借智借势,努力打造科技赋能、数字引领的现代化医保管理体系。依托郑州地理区位、医保数据样本多样等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医保研究院中部基地和国家医保创新平台落地郑州,带动各项国家级医保研究创新在郑州先行先试,科技、人才、医疗相关产业等在郑州集聚,推动我市领航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改革。积极引入腾讯、华为等高科技企业,深入开展医保AI研究、支付方式评价、保障效果分析、基金收支预测等探索,构建医保大数据平台,建立统一、高效、兼容、便捷、安全的医保信息系统。与阿里技术团队深度合作,依托大脑三期工程,先期将DIP付费结算、基金监测、区块链慢病、线上购药和脱卡支付等13个项目落地,并精心打造3个国家级、2个区域级创新项目,为深化“智慧医保”建设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