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及录取工作接踵而至,一些不法分子也在此时动起了“歪脑筋”。“预留名额”就是一种常见的涉考诈骗话术。前不久,北京一中院就公布了这样一起案件。
谎称托关系、“预留名额” 骗了9名家长
前不久,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网公布一起涉考诈骗案件。被告人刘某谎称自己与多家知名高校有内部协议,可以通过“预留名额”“托关系”等多种方式,帮助高考分数未达到相应高校录取分数线的考生进入知名音乐学院或者国外名校就读,并承诺办理不成全额退款。
北京一中院刑二庭副庭长 刘璐:被告人刘某他本身是一个教育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很多受害人都是培训机构的学员和家长,这些学员在参加培训的过程当中,刘某就有意地跟大家宣称说自己从事了教育行业很多年,与一些高校都有合作,然后也会得到一些计划内的预留名额,这些学员如果通过他去运作,就可以不通过高考直接被名校去录取,那么很多家长和学员也是有一种投机和侥幸的心理,同时也是在教育机构进行了培训,觉得他应该有这样的能力和人脉,就轻信了刘某。
最终刘某骗取9名高考学生家长共计80余万元。被告人刘某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剥夺政治权利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一万元。
北京一中院刑二庭法官助理 魏晓田:对于高考诈骗类的案件,我们一般在审理的过程中会根据诈骗多次的情节以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对被告人酌情予以从重处罚。
误信“高考加分” 家长被骗130余万元
几天前,浙江省瑞安市人民法院也披露了一起高考诈骗案件,2019年12月,林某听朋友介绍周某有门路可以弄到一个保送浙江大学的名额,便加到周某的微信。周某告诉林某自己有熟人在浙大,需要一笔8万元的联络费。收到钱之后,周某自己将钱挥霍。
尝到了第一笔“甜头”且见林某深信不疑,周某陆续告诉林某“给领导送礼需要10万元”“以学生名义向校方捐款150万元可以额外加分”。为消除林某怀疑,周某又创建了一个微信账号,自导自演,每隔一段时间将聊天截图发给林某。
此外,周某还在网上找人伪造了浙大奖励审批表、招生资格审批表、教育部批复等文件,让林某误以为“上浙大”这个事情,已经办得差不多了。
2021年9月28日,被告人周某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据统计,2019年12月至2021年9月期间,被告人周某骗取被害人林某钱款共计1343505元。
浙江省瑞安市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员额法官 蔡蕾:达到了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我们综合了这个被告人周某能够自首、自愿认罪认罚等情节,最后认定他构成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九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9万元,同时他责令退赔被害人的经济损失。
反诈中心总结话术套路 考生家长擦亮双眼
高考骗局虽然花样繁多,但骗子的伎俩并不高明,之所以屡屡得手,只是因为营造了“内部有人、有关系”的神秘感,迎合与利用考生和家长的焦虑情绪。各地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民警也总结几种“诈骗套路”,提醒考生和家长。
不法分子对考生及家长谎称某高校名额没能招满,通过花钱“打点”可让考生获得补录名额,以此骗取考生和家长的钱财。也有嫌疑人在考前就用各种借口,让家长交钱保留名额。还有一些骗子谎称有特殊关系,可以购买“内部指标”“计划外指标”。
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公安局反诈中心民警 王东旭:正规的考生招录平台,并不存在所谓的内部名额,也不会收取任何的附加费用。如果遇到收取附加费用的情况,请第一时间向官方平台进行核实,并请拨打96110进行报警。
不法分子冒充高校招生办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或者发送相关的录取短信,让考生将学杂费打入指定的银行账号,以骗取钱财。
浙江省瑞安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反诈中心民警 林友岳:凡以收取保证金、录取费等名义的信息和电话均是诈骗,切勿相信。
高考后,不法分子会通过冒充教育部门工作人员、高校工作人员,主动与考生、家长联系,并准确报出考生的学籍信息,骗取家长或学生的信任,以领取“教育补贴”需先“激活账户”为名,让其带着银行卡到ATM机上操作,从而盗取其银行账户上的钱,或者直接谎称手上有项目,可以为考生申请大学助学金,要求家长先交报名费。
浙江省瑞安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反诈中心民警 林友岳:任何与高考相关的款项发放均不会通过ATM机进行。当接到自称高校、教育、财政等工作人员的电话、信息,要发放“国家助学金”“返还义务教育费”“助学扶助款”时,考生及家长一定要主动与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联系求证。
每年招生期间,都会有人自称有办法让低分学生能跳档到高分学校录取,或者有些不法分子制作假证件,假借高校自主招生、定向招生、“自费生”“国防生”等名义,谎称其有内部指标、机动指标、高校自主招生指标等可保送学生上名牌大学,很多考生和家长轻信后被诈骗。
浙江省瑞安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反诈中心民警 林友岳:考生分数没到投档线是无法提档的;不符合条件的根本不可能获得保送资格;军校招生无内部指标,更不会计划外扩招。不要相信犯罪分子虚假话术。